星期四, 12月 31, 2020

《跟錢好好相處》問題討論第四章

Image by Vuong Viet from Pixabay 


書中的第四章《多少才夠?對幸福的追尋》


你長大後的志願是甚麼?現在達到了嗎?

這條問題有點像是小學生的作文題,但現在已經是中年了,正適合回應問題的後半部分。記憶有點模糊,印象中小學時期待將來成為科學家。後來諗了心理學,應該也是一種科學,它是研究人的科學。

小學的志願只是對將來職業世界的幻想,對自己有一定探索後的職業認定出現在大學時代。當時期待自己將來成為臨床心理學家或作家。現在也算是達到了,雖然沒有成為臨床心理學家,但也做了學校輔導員,是自己所喜歡的職業,也符合當初的志願。至於作家,沒有出版過任何書籍的,都算不上是作家。我只是有維持疏落的書寫,拿著日記本寫週記,只為自己而書寫,為的是自我探索,每當重溫自己的日記本,才回想到自己的人生是如何走過來的。


你的「遺願清單」中有哪些臨終前想完成的事?

事實上,我沒有遺願清單,有時候會臨時想到想做的事,但不會有非做不可的感覺。人生就是隨遇而安,除了工作上的失落與氣餒之外,對現狀感到滿足。

更深一層想,也可能是對未來沒信心,不敢有太多的追求。要是沒有資源上的侷限,我會希望繼續讀書,再多讀一個,甚至是兩到三個研究所,人生就沒有遺憾了。但在有資源的限制下,只要讓我有充足的時間,多讀幾本書,也不會令我對人生失望。

感謝神讓人有腦袋,能夠思考,享受學習的快樂,令人不需要太多物質上的需求,單單在學習中已經能夠為人生帶來滿足。


你的內心及靈魂深處的召喚是甚麼?

現階段感到被困住,人生目標只想得自由,在財務得到自由後,很多的困擾都會減輕。

在表層的人生目標之下,走往更深處。受歐文·亞隆對人生思考的啟發,他曾說其人生意義是為人找到人生意義。我期待活得更完整,生命得到醫治。我是輔導者,同時間也需要被輔導。人在心靈的深處相互被醫治,好好地活在世上。

因此,我的召喚跟心靈的醫治有關,我們都面對很多的痛苦,難以有心靈平靜的一天,唯有互相扶持,在受傷又療癒的過程中面對人生。


講講你最愉快的時刻?是甚麼讓你感到快樂?

在談論知識的時候。一方面學習的本身講我快樂,另一方面是跟人分享知識的時候,感覺跟人有連結的快樂,再接著是談話本身所包圍融洽的氣氛,同時令我感到快樂。

所以,我喜歡跑去上課,當然不是每次上課都感到愉快,也喜歡讀書會,可惜讀書會只是幻想,因為從未有組成過讀書會,也找不到可加入的讀書會。


有哪些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之後,會讓你的夢想成真?

應該是中彩劵吧!這真意想不到啊,因為我從不覺得自己有中獎運,不會買彩劵。既然是意想不到,就代表成真的機率很低,所以還是盡力做自己所能做的,一步一步讓夢想成真。


如果可以,你想要用金錢幫小孩及所愛的人買甚麼東西?

金錢能夠買到的大概只有物質上或有時間限制性的東西。對我來說都不是最重要的,最重要的信仰、智慧、經歷或品格,金錢卻買不到。因此,我會給愛人買債券,讓她也有一份財務上的保障,放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。人有自由,是我在金錢上能給的最大禮物。


星期三, 12月 30, 2020

《跟錢好好相處》問題討論第三章

Image by Firmbee from Pixabay 



書中的第三章《錢都跑哪裡去了?》


如何保持對金錢的自覺?

現在智能手機隨身帶,裝入一個記帳app,記下每一筆消費,統計每月總支出。
每年年底反省支出類別,看看那一類別消費太多,超出預算。提醒自己注意。

經常閱讀理財書籍以及文章,就已經是很好的提醒,每次閱讀,都會令自己留心金錢的使用,留意想要與需要的分別,避免不必要的消費。


你如何確認自己做到了自覺這件事?

久不久就會翻看一下記帳app,注意有沒有過多的開支。

培養以知足為樂的心,滿足本身所擁有的,時刻感恩,從已有的資源內尋找樂趣,就能夠減少大部分的購物慾。


當你碰到與金錢有關的問題時,你會請教誰?專家?親戚?你最常問的問題是哪些?

很多時候都是看書,透過閱讀解決金錢問題。閱讀的書籍中以投資書為主,因在書店或圖書館中出現率最高,所以長期來說我都在想辦法解決投資難題。

可是解決投資難題並未能改善跟錢之間的關係,反而出現更多的憂慮。越深入資本主義的遊戲世界中,越被其意識型態所影響,感覺沒錢就萬萬不能。

因此,最常見的問題,如何得到更多的金錢?背後真正想問的是,金錢與人生之間,如何取得平衡?如何有信心地過真實的人生,不用擔心將來錢不夠用的日子?如何擺脫金錢成為單一衡量人生的標準?

所以,看到《跟錢好好相處》這本書,就很喜歡,它不像其它一般的理財或投資書籍,不會讓你感到憂慮。讓你反思金錢在人生中的位置,特別在問題討論中,逐步思考金錢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,探問內心深處渴望的真實人生,不被金錢牽著走。


你花錢時,真正的感覺是甚麼?

從一張一張滿有質感的銀紙,轉變成只有金額的電子支付或信用卡,眼前只看到屏幕上的數字。有時真的沒有多大感覺,只知覺到又有一筆支出了。

細想之下,花錢的感覺大致分成三種。

第一種是捐贈或家用的支出,已經習慣了,感覺是一種責任。作為家庭或者是人類的一分子,就是有所付出,貢獻力所能及的力量吧!

第二種是個人的餐飲或維持生活的開支,比較不情願的,抱著可省就省的心態。近年的飲食以及衣物漲價很快,更覺得價格很貴,所以盡可能挑便宜的去買。

第三種是買到喜歡的東西,多是電子產品,就會感覺愉快。一般都不會衝動購物,經過一段時間的分析研究,對產品有一定的認識。有信心買到的是有品質的產品,同時對自己的眼光也感到滿意。


當你在給小費、捐獻或贈與時,你曾經有過哪些最好的經驗?

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一次柬埔寨旅行,看到當地簡陋的生活環境,但當地人對人卻很友善,感覺很純樸,心裡已經決定要為該地做點事情。

回家以後,就參加了宣明會的助養兒童計劃,對象就是柬埔寨的兒童。接著收到助養兒童的自我介紹與感謝信,心裡就很高興,覺得有在出了一分微力。


你人生的先後順序為何?你靠甚麼支應自己的消費?或完全沒有辨法支應?

在目前階段,最期待是財務自由,接著就能夠自由選擇想要的生活,不再被害怕變成貧窮的日子所困,或者是不想被長時間工作日子所困。人不介意工作,工作能滿足生存的意義,但卻不想日以繼夜地工作,因營營役役的工作令生活變得沒有意義。

得到財務自由以後,想要教會生活與工作專業之間平衡。現在想多參與教會服侍,但工作的負擔令我長期心情低落,不願再承擔再多。過去一直在專業上努力,未來的日子仍會繼續,因我真的喜歡心理專業的相關工作,也喜歡閱讀心理學的書籍,大概未來也不會改變。

至於支應自己消費的方式,仍只靠單一的薪金,投資收入則繼續滾存,不列入生活費之用。現世代流行斜槓人生或建立副業,我也曾經探索過,可惜仍未成功。目前的網上寫作也列入嘗試之列,但明白以我的寫作功力,只能當作是餘閒興趣罷了。因此,在收入上,只壓注在單一工作,需要提昇專業能力,力保不失。

星期二, 12月 08, 2020

《跟錢好好相處》問題討論第二章

Image by RoboAdvisor from Pixabay 


寫完第一章有關金錢的啟蒙之後,回憶到年幼時對金錢認知的缺乏,過著節儉的生活。但學到了財務自由的概念後,人生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,從對金錢的不在意,轉成期待有更多的金錢,以達到不再為賺錢而工作的生活。現在繼續書寫本書接下來的討論。


書中的第二章《金錢已經不是從前的那個樣子了!——從來就不是》


甚麼是錢?

沒有屬於自己的錢的時候,對錢不太在意,以為源源不絕。因為母親會在我的衣袋裡放幾塊零錢;在大學就讀時,父親會把每月用錢存進戶口裡。當開始儲蓄後,有限的存款數目提醒著我,它會有歸零的一天。從此以後,對金錢的憂慮時刻伴隨著我。

因此,錢是安全感。卻有點弔詭。它以為人帶來不安為前提,要是沒有對金錢的執著,就沒有害怕失去或不夠的不安。擁有更多的錢似乎代表能擁有更多,為人帶來安全感的錯覺。生活指數越高,需要更多的金錢才能滿足需求。

上一章的回憶中過去生活簡單,生活指數低卻不覺缺乏。現在生活指數提高了,維持品質生活所需要的金錢順應增多。隨著時代的進步,將來的世界可能更講究了。也不知現在的儲蓄能否應付將來的需求。

所以,錢也是憂慮與困擾的來源。錢能夠為人提供感官享受,在享受中帶來快樂。為得到更多的享樂,自然需要付出更多的金錢。要不是按下煞制「夠了」,生命的時間將全部付給那享樂的片刻。


用五個字或更少的字描述你與金錢的關係。為甚麼用這些字句?

先苦後甜。

為著擁有更多的資產,需要忍耐著好好地工作,只求遙遠的將來能自由選擇工作。


當你有錢或沒錢時,你會有更多壓力嗎?

有錢的壓力只是要作出恰當的資產配置而已。沒錢的話,會有更多生活壓力。會覺得工作更沒意義,因現在至少可以告訴自己,至少能夠賺到錢,讓我更快過財務獨立的生活。

此外,個人並不是月光族,會為將來做好各種準備。沒錢會變得沒有安全感,覺得完全沒有為將來準備好。就像童話故事中《螞蟻和蟋蟀》的故事,我是會辛勤準備過冬的螞蟻。對我來說,假如沒有為退休準備好的話,就是對自己的人生不負責任了。


完成句子「如果我有更多的錢,那我就是⋯⋯」請詳細說明!

如果我有更多的錢,那我就是自由的人。

寫下這句話之後,有一言驚醒夢中人的感覺,帶著一分喜悅。

更深刻明白為何我期待擁有更多的金錢,跟對物質生活不太重視的我好像不太相稱。事實上,不需要太多金錢就足夠生活開支。但真正想買入的不是物質上的,而是獨立自由的時間,讓我支配去做喜歡的事情。

可是,時間是最貴的商品,商業社會急需勞動力,消費社會急需購買力,人力資源就是讓它們運作的齒輪。要是缺乏自覺,將會永遠成為齒輪運作的一部分。

為了脫離齒輪隊伍,不再過著身不由己的生活,我要擁有更多的錢,就是為了那一份真正的奢侈品——自由。


你賺得的錢與你的價值相稱嗎?

在賺錢方便是相稱的,因為是工作上的薪金,所做的工作亦與專業背景相關,工作內容亦沒有任何違法或不道德的事情。所以,在價值觀上,不覺得有違背的感覺。


哪些對金錢的信念讓你不能成為你想做的人、做到你想要的事或擁有你想要的東西?

擁有足夠財務獨立的資產為人生的第一優先。

做有興趣的工作或賺到錢的工作,多數時候只能二擇其一。因此,趁著年輕,對僱主還有價值,先選擇賺到錢的工作。年老以後,要不是有顧問級的資格,就是等著被淘汰了。

複利增值的機會。長期投資之所以獲勝,它的秘訣在於每年資金複利增長。因此,經常告訴自己,多儲蓄,爭取複利增長。


星期六, 12月 05, 2020

《跟錢好好相處》問題討論第一章

Image by Felix Wolf from Pixabay 


剛看完薇琪.魯賓(Vicki Robin)以及喬.杜明桂(Joe Dominguez)所寫的《跟錢好好相處》這本書。它完全是我在金錢方面的人生指南,特別有關簡約生活以及環保的議題,也合乎我的價值觀。本身就喜歡過簡約的生活,不想有太多的物質,總覺得多買東西,實際上在消耗地球資源,為環境製造垃圾。

現在我也要以書中所提到的步驟,向著財務獨立的目標前進。在過程中不是單純地聚焦在金錢,因著金錢而忽略了其它面向,而是重新思考人生的價值,把金錢作最有效的利用。活在消費主義的社會,購物沒有仔細思考的話,就會買入一堆讓自己後悔的東西。最近幾年,在期待提早退休的大目標下,已經大大減少物質需求,且個人也不喜歡把東西堆在家裡,讓環境變得雜亂。

為了更好地反省自己與金錢之間的關係,決定把書中提議討論的問題,寫在部落格上,也歡迎你來加入討論,讓內容變得更寛廣。


書中的第一章《金錢的陷阱:古早時期的致富之道》


是誰啟蒙了你有關金錢的概念?當時學到了甚麼?

跟父母沒有談過金錢,所以不覺得從父母學到甚麼金錢的概念。從日常生活觀察的話,家裡經濟環境一般,不太會為錢感到煩惱,足夠過節儉的生活。沒有豐富的物質生活,也因而培養出節儉的個性,奢侈品不會看上眼,用不著透過消費品來炫耀自己。

要說對自己最大的金錢啟蒙者,應該是《富爸爸,窮爸爸》的作者羅勃特‧T‧清崎 Robert T. Kiyosaki吧!以富爸爸和窮爸爸做比較,講了一個生動的故事。結論大概就是富爸爸讓金錢為他工作,建立現金流,提昇被動收入;而窮爸爸就為金錢而工作,一直在繳付帳單。

那時讀完以後,最深印象是要財務自由,不要為錢工作,要讓錢來養錢,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透過投資,於是就開始了股票投資的研究。累積資產,讓資產產生收益,就不需要再為錢而工作。


在你長大的過程中,曾經得到哪些與金錢有關的概念?是誰告訴你的?父母、老師、廣告,或其它?

說實在,在成長過程中想不起有過跟父母談論金錢的片段,只勉強想到兩個經驗,一個發生在小學階段,另一個在升大學的時候。

記得小學時看到同學有一支有趣的筆,也忘記了是甚麼樣的筆,但心裡就想要擁有一支。回到家就在母親面前講了幾次,並沒有說到自己想要買,卻給看了出來。母親就淡淡的說,你已經有筆了,不需要同學有你又跟著要買。

聽了以後,好像也沒有太失望,就把念頭放下了,沒有再要買東西。好像童年裡不太表達自己想要的東西,家裡也不會定期給零用錢。只是口袋裡有時候會有錢作為備用,因此,只知道金錢是交易的工具,要買東西就需要透過錢幣。

由於一直沒有零用錢,就不會有儲蓄的概念,有需要買東西的時候,就跟母親要錢。大概是我的物質需求太低了,社交機會也不多,好像小學到中學整個成長過程,都不太需要買到甚麼。最需要花錢的是準備升學,要買衣服到外地讀書。期盼著離家到外地,懷著雀躍的心情去買衣服。這時候,就聽到母親提到錢不夠用。

好像也不是特意對我說,但我就知道要省錢了。也在那時開始,感覺到家庭並不富裕,只夠生活開支,儘管沒有擔心錢不夠用,但也沒有多餘的錢滿足更高的需求。

到了外地,父親會給我每個月固定的零用錢,現在回想數目其實挺多的,足夠花費不會有金錢的顧慮。沒有金錢概念的我,也不會看戶口有剩多少錢,總之有錢就花。為了讓我行動方便,父親也買了機車給我,後來才知道是透過借錢買來的。

家裡很多有關錢的開支與困難,都沒有清楚的告知,只是無意中聽到。對金錢的掌握,我自己也是不清不楚,甚至在大學生的時候,仍沒有自己的銀行戶口,也不注意父親給我的戶口有多少錢。幸好我不是花費高的人,但可能對錢本身就不多的家庭環境來講,也構成一定的壓力。

這樣有錢就花的金錢觀,直到我擁有的工作,開了屬於自己銀行戶口,讀了《富爸爸,窮爸爸》,才開始有轉變。


分享一下你小時候對金錢的概念是怎麼來的?這些概念如何影響你現在的作為?

因著小時候對金錢不太在意,卻過著節儉的生活。只會使用家裡已經有的東西,少有外出購物的機會,最多也只是在學校的小食部購買零食。這樣的環境底下,購物習慣比較不受社會潮流的影響,不會追求外在所認定的價值,卻也沒有學習到理財的方法。

在接受《富爸爸,窮爸爸》一書的洗禮之前,個人比較傾向理想主義,工作選擇不太顧及薪金。找工作只追求個人有興趣的工作,求職時沒有跟顧主談論薪酬,只在發糧單那天才知道自己賺了多少錢。

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,也不會計較金錢的多寡立刻就下單。那時喜歡彈鋼琴,為了在家裡隨時可以練習,花了兩個月的薪金去買一台二手的Yamaha鋼琴。很明顯就是薪金低,剛好足夠日常生活開支,卻在負擔不成比例的餘閒興趣。

工作多年後,明白金錢得來不易,現在使用大額金錢會比較謹慎,不會隨便衝動購物。或許小時候節儉的生活的養成,會追求金錢卻不會過度的追求,祈求夠用就好。習慣了不購物也可以幸福快樂,不追求擁有更多,只探求心靈得滿足。


在處理金錢方面,說說你曾經犯過甚麼樣的錯誤?若再做一次,會怎樣處理?

保險跟投資要分開,不要把它們混在一起。因著購買錯誤的保險,害我損失了不少金錢。在此也要跟大家呼籲,不要相信保險經紀,他/她們推銷保險方案只為了個人利益。要購物保險必須自行研究與比較不同方案,再作出適合自己的決定。

過去曾經購買基金相連人壽保險計劃,保險經紀只會提及基金的增長,卻不會清楚說明保險公司收取高昂的基金管理費,基金轉換的行政手續費,且退保時亦會收取不合理的費用。結論是,演變成保費高,保障額卻低的保險計劃,比銀行裡的定期存款更差。大約持續投保了八年,基金從虧本轉回成本價,但最後仍損手離場,原因是繳付保險公司一大筆的退保費。

假如能夠再一次選擇,我絕對絕對不會購買任何涉及投資相連或含有儲蓄成份的保險計劃。在此我也不多說,大家只要搜尋一下就能找到很多人在吐苦水,奈何保險公司懂得用條例來保障自己。消費者只能多搜集資料,瞭解自己的需要,只購買低保費,高保障的保險計劃。


對你而言,「豐足」的意義是甚麼?

物質的追求沒有上限,當想要得到物質上的滿足,耗費心力之餘,卻永遠沒有滿足的一天。對我而言,現在的生活環境已經達到「豐足」,就是夠了,不需要購買更多。只感到時間上的自由不足夠。我需要自由的生活多於物質上的加添。

所擁有的「物質」不是很多,除了衣、食、住感覺足夠以外,用來消閒的就只有一台Mac miniIPad、微型音響、單反相機以及IPhone,再加上住家附件的公共圖書館,擁有下一世也讀不完的圖書量,總的來說已經很足夠了。以這些「物質」為基礎,只在於怎麼有效的使用它們,達到心靈上「豐足」的境界。因此,最重要還是提昇心靈的敏感度。

例如:帶著相機到處逛,拍下心中的美景。聆聽微型音響播放音樂,帶給人心靈的和諧。把借來的圖書細心閱讀,跟偉大的心靈對話。以現代先進的科技以及普及的公共設備,只要善加利用,就可以為人提供富足的生活感受。在乎我們擁有一顆懂得欣賞與珍惜的心。


從你的衣櫃或儲藏室中丟掉甚麼東西,會讓你的生活過得更好?你為何現在還保留這些東西?

一直過著簡約的生活,要丟掉的東西並不多,大概是一些零碎的,說很佔空間也沒有。唯一最想丟掉卻每年都無法全部清理的是——購物回來的塑膠袋或紙袋。留下來不太用得上,丟掉的話又很浪費,很不環保,結果就一直佔著房間的空間。


第一次那麼認真地把書裡提出的問題,仔細地打出來。對我來說,這本絕對是會改變人生的書,要好好思考金錢與人生的關係,它對我的影響是甚麼。期望完成全部的問題討論之後,能夠有如書中的名字所說,跟錢好好相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