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age by Firmbee from Pixabay |
書中的第三章《錢都跑哪裡去了?》
如何保持對金錢的自覺?
現在智能手機隨身帶,裝入一個記帳app,記下每一筆消費,統計每月總支出。
每年年底反省支出類別,看看那一類別消費太多,超出預算。提醒自己注意。
每年年底反省支出類別,看看那一類別消費太多,超出預算。提醒自己注意。
經常閱讀理財書籍以及文章,就已經是很好的提醒,每次閱讀,都會令自己留心金錢的使用,留意想要與需要的分別,避免不必要的消費。
你如何確認自己做到了自覺這件事?
久不久就會翻看一下記帳app,注意有沒有過多的開支。
培養以知足為樂的心,滿足本身所擁有的,時刻感恩,從已有的資源內尋找樂趣,就能夠減少大部分的購物慾。
當你碰到與金錢有關的問題時,你會請教誰?專家?親戚?你最常問的問題是哪些?
當你碰到與金錢有關的問題時,你會請教誰?專家?親戚?你最常問的問題是哪些?
很多時候都是看書,透過閱讀解決金錢問題。閱讀的書籍中以投資書為主,因在書店或圖書館中出現率最高,所以長期來說我都在想辦法解決投資難題。
可是解決投資難題並未能改善跟錢之間的關係,反而出現更多的憂慮。越深入資本主義的遊戲世界中,越被其意識型態所影響,感覺沒錢就萬萬不能。
因此,最常見的問題,如何得到更多的金錢?背後真正想問的是,金錢與人生之間,如何取得平衡?如何有信心地過真實的人生,不用擔心將來錢不夠用的日子?如何擺脫金錢成為單一衡量人生的標準?
所以,看到《跟錢好好相處》這本書,就很喜歡,它不像其它一般的理財或投資書籍,不會讓你感到憂慮。讓你反思金錢在人生中的位置,特別在問題討論中,逐步思考金錢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,探問內心深處渴望的真實人生,不被金錢牽著走。
你花錢時,真正的感覺是甚麼?
從一張一張滿有質感的銀紙,轉變成只有金額的電子支付或信用卡,眼前只看到屏幕上的數字。有時真的沒有多大感覺,只知覺到又有一筆支出了。
細想之下,花錢的感覺大致分成三種。
第一種是捐贈或家用的支出,已經習慣了,感覺是一種責任。作為家庭或者是人類的一分子,就是有所付出,貢獻力所能及的力量吧!
第二種是個人的餐飲或維持生活的開支,比較不情願的,抱著可省就省的心態。近年的飲食以及衣物漲價很快,更覺得價格很貴,所以盡可能挑便宜的去買。
第三種是買到喜歡的東西,多是電子產品,就會感覺愉快。一般都不會衝動購物,經過一段時間的分析研究,對產品有一定的認識。有信心買到的是有品質的產品,同時對自己的眼光也感到滿意。
當你在給小費、捐獻或贈與時,你曾經有過哪些最好的經驗?
當你在給小費、捐獻或贈與時,你曾經有過哪些最好的經驗?
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一次柬埔寨旅行,看到當地簡陋的生活環境,但當地人對人卻很友善,感覺很純樸,心裡已經決定要為該地做點事情。
回家以後,就參加了宣明會的助養兒童計劃,對象就是柬埔寨的兒童。接著收到助養兒童的自我介紹與感謝信,心裡就很高興,覺得有在出了一分微力。
你人生的先後順序為何?你靠甚麼支應自己的消費?或完全沒有辨法支應?
你人生的先後順序為何?你靠甚麼支應自己的消費?或完全沒有辨法支應?
在目前階段,最期待是財務自由,接著就能夠自由選擇想要的生活,不再被害怕變成貧窮的日子所困,或者是不想被長時間工作日子所困。人不介意工作,工作能滿足生存的意義,但卻不想日以繼夜地工作,因營營役役的工作令生活變得沒有意義。
得到財務自由以後,想要教會生活與工作專業之間平衡。現在想多參與教會服侍,但工作的負擔令我長期心情低落,不願再承擔再多。過去一直在專業上努力,未來的日子仍會繼續,因我真的喜歡心理專業的相關工作,也喜歡閱讀心理學的書籍,大概未來也不會改變。
至於支應自己消費的方式,仍只靠單一的薪金,投資收入則繼續滾存,不列入生活費之用。現世代流行斜槓人生或建立副業,我也曾經探索過,可惜仍未成功。目前的網上寫作也列入嘗試之列,但明白以我的寫作功力,只能當作是餘閒興趣罷了。因此,在收入上,只壓注在單一工作,需要提昇專業能力,力保不失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