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六, 11月 21, 2020

我的理財啟蒙到覺悟

Image by Gianni Crestani from Pixabay 


應花則花的金錢觀


年少時對錢不太在意,只覺得應花則花,家庭亦沒有理財教育。幸好自己不是大花筒,物慾低。偶爾看到想要的東西,就跟父母要錢,雖然家境並不富裕,但亦不覺得有所缺。回想起來,不覺有所缺才是幸福。

開始意識到錢的問題,大約在畢業之後,找不到工作,總不能一直靠父母。那時候最徬徨,才意識到自己的落後。過去生活的安逸,未有提早為將來規劃,抱著橋到船頭自然直的心態。過了幾個月,好不容易找到工作,獲得了人生第一份薪金。靠著自己努力賺回來的薪水,才知道金錢來得不易。

過去應花則花的金錢觀,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受到考驗。月光族本就不是我的個性,薪水不多,捨不得隨便揮霍,當年社會經濟低迷,大家都會省著用。渴望擁有更多的金錢,想是在那個時候萌芽。

人生第一本理財書

個人的習慣,遇到不懂的事,就會從書堆裡找答案。對理財毫無經驗的初學者來說,複雜的理財書較難符合口味。最易入口的當然是《富爸爸,窮爸爸》,它是理財書裡的暢銷書,以兩位爸爸的故事作為切入點,很成功地帶領讀者思考想要當哪一位爸爸,是財務自由的富爸爸,還是為生活而工作的窮爸爸。讀過就知夠震憾,誰想到年老無法退休,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啊!從此理財啟蒙的四個字——「財務自由」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裡,也成為其中一個重要的人生目標。

既然有了目標,開始想方設法尋找適合的賺錢方法。根據書本的介紹,不外乎創業和投資。前者很快就打了退堂鼓,因為創業需要比較高的執行力,同時亦要具備起動資金。對於剛畢業的新鮮人來說,實在難以湊到足夠的資金。繼之而就選了門檻較低的方法——股票投資。其實投資方法很多,除了股票投資外,也有房地產。多年後證明房地產是一項很好的投資工具,只是當時一頭栽到股票裡。

迷失於股海世界

證券投資書籍與雜誌成為最感興趣的閱讀種類之一,有空就去圖書館找相關書籍。實情也沒有做很深的研究,只看過幾本投資書就自滿,膽粗粗地買入網上股評推薦的股票。大多數的散戶自以為聰明,能夠從金融大鱷的牙縫中挖出食物來。我也是天性樂觀的散戶大隊中的其中一員,自以為有預測走勢以及精準的選股能力。

為了預測股巿走勢,看世界的眼光變得不一樣。金錢對人的影響無形中在發生。看新聞的目的並不是關心時事,而是關注時事對股巿的影響,思考是否買進賣出的時機。那時亦開始自問,持續下去的話,不就變得越來越冷血嗎?可是當下也顧不了那麼多,賺錢最要緊,不竟最明確且可衡量的人生目標只有一個,就是趕快取得財務自由的門票,然後迅速退休消遙快活過日子。

股巿就像心電圖,跟我們的心臟連結在一起,但心臟的跳動隨著股巿高低起落,長期下去肯定不是好事。怎樣安靜內心呢?靈光一閃想到主張無為的老子《道德經》,期望能回到內心,不被外界榮華富貴所影響。身在金錢的遊戲世界,心卻能虛靜。這是凡夫俗子的人生理想啊!

自從受到《富爸爸,窮爸爸》對財務自由的啟發後,人生價值觀集中在金錢,其它的價值都被壓下來,變得次要。曾經有一段時間,把心思都放在選股裡,輕忽了工作上的企圖心與進修。回過頭來,才領悟到人生在累積專業能力的階段,需要盡心學習,以求專業上的提昇。擁有優秀的專業能力,回報絕對比投資來得多。

認識指數投資

一切的經歷都是過程,經過反省才能成為歷練。股票投資在收益上算是白廢氣力,但總算覓得有效的投資方法。偶然間朋友分享,中國指數基金A50賺的錢比其它股票多。開始查閱到指數投資的方法,除了投資個別股票以外,還可以透過投資代表整個巿場的指數基金,有效降低個別企業的風險。

運用指數基金作為投資工具之後,生活的重心有所調整,不再整顆心注視著股票,天天看財經新聞。重新思考投資策略,訂定目標,對退休的準備也更有方向。只要根據每年記錄的生活開支,就可以計算出退休所需金額。接著以定期定額的方式投入資金,分別買入整個巿場股票及債券,以低風險的方式享受巿場成長所得的報酬。

重新思考金錢與退休

雖然人生價值仍受金錢主導,但在理財上有了清晰的目標,清楚明白金錢的流向與運用,內心多了空間關注人生的其它面向,重新擁有了金錢以外的可能性。跟金錢的關係一直存在著矛盾,每天想著賺到足夠的錢就可以退休。好像只要退休人生就不再有煩惱,同時也不會有金錢上的問題。就像工作上的選擇,過去主要考量是個人的興趣,但現在則以薪水高低為標準,深怕薪水低的工作拖延退休的時間。

任何人都希望從事有意義又喜歡的工作,無奈現實工作環境複雜,經歷多年後發現不能保證工作能夠給予人快樂與幸福。當遇上工作不如意時,就告訴自己,財務自由以後就能夠隨己意選擇有意義又愉快的工作。事實能否如願不可而知,卻成為一種盼望,忍耐現在的苦境,是為了將來的自由。

對退休的渴望與金錢的憂慮就像一對親兄弟,心裡計算著多久才能退休時,無形的計算就會開始運轉。退休所需金額是多少,目前資產有多少,估計每年的報酬後,最快幾年以後能停下工作,做自己所喜歡的事。這種計算實在太熟悉了,幾乎每天都在發生。心中對金錢的擔憂,總覺得錢不夠多。壓仰了心中的渴望,儘管每天都在計算著未來,卻沒有認清未來。

從未認真詢問自己,財務自由以後,人生結束之前,最想做的事情是甚麼?

釋放對金錢的憂慮,懂得與金錢相處以後,這是我最需要回應的問題。脫離了金錢在我心中的枷鎖,真能夠擁有自由不受拘束嗎?

最近的閱讀和寫作悄悄燃點了人生的希望,期望在不久的未來,藏於內心深處的聲音甦醒。


星期六, 11月 14, 2020

寫作心態的轉變

Photo by form PxHere


你的寫作心態會隨著時間而有所改變嗎?不論初心是甚麼,你還會繼續寫作嗎?

我在一個月前一鼓熱血地開始寫作,屬於新手開始的三分鐘熱度,期盼著在部落格中 ,以個人心意打造屬於自己的一片天。

起初觀摩他/她人的經營部落格心得,在博客來找尋最新寫作書籍的介紹,發現當中不乏以行銷為主題,把部落格當作品牌,寫作比喻成最好的自我投資。目的就是賺錢,寫出爆文,成為人氣部落格。亦有部落客分享每月收入,建立聯盟行銷的方法。

我也受到吸引,細閱他/她們的心得,但感覺不見得適合每個人。至少我對撰寫這類文章的興趣一般,包括:理財投資、旅遊飲食、商品化妝等。寫是可以寫的,但無法持之以恆地寫。

接著再實地測試自己的寫文實力,嘗試在寫作平台分享文章。相信作為部落客或有在寫作的你,一定知道網絡上滿是高手,不要說能賺到錢,單是能夠吸引到注意,按上讚或留下回饋,已經要流淚感謝了。

知曉寫作競爭激烈,深感難以把寫作當成有收入的副業。轉念之間,反而更專注在文字的創作上,讓寫作從期望獲得外在的利益轉化成為內在的獎賞。你知道這樣的轉念有多棒嗎?人生有多少事情單單為樂趣而做,在節奏緊湊的生活裡是多麼的奢侈啊!

當感受到現階段的內心需要,慢慢為自己的寫作定位。每個人生存在不同年齡階段,就有不同的心理需求。像我快要踏進中年,就會回歸內心,對生命重新整理,解讀生存的意義。此時此刻要感恩有一份尚可的工作,支撐著餘暇興趣,專注在寫作本身,自由自在地創作有趣的故事。

回想起來,我的人生自啟蒙後就離不開自我探索。中學時期為了填報大學志願,就閱讀心理學,測試興趣。大學時期卻對未來就業感到迷茫,自始跟生涯規劃結了緣,研究生涯輔導,試圖尋找人生方向。雖然迷茫沒有離我而去,但探索本身就是樂趣。

人本來就喜歡發現自己,備受關注,寫文章也是從寫自己的故事開始最順手。最好就是從童年開始寫,最原始的記憶,童年時有甚麼深刻的事情發生過?接著不同年齡階段的主題,從學業、友誼、愛情到工作,把它們寫成一系列的故事。寫完了,對自己的生命探索透澈,這時候的寫作,絕對是生命中最值得的自我投資。

常見的人生勵志語,起步雖遲,但不嫌晚,也可應用到我的寫作上。不竟很多作家的寫作萌芽都在年少,但我並不奢望能成為作家。目前只有一個簡單的願望,讓寫作成為生活中的伴侶,助我表達心中每個輕聲片語,尋覓失落了的自己。

星期二, 11月 10, 2020

轉化中年,毛毛蟲脫繭成蝶


艾瑞‧卡爾《好餓的毛毛蟲》


聽了一個有意義的講座,叫作《生涯發展與中年危機----分析心理學視角講座》,剛好最近在期待透過寫作聆聽內心的聲音,講座來得剛好,很有榮格所說共時性的感覺。


榮格分析心理學過去曾聽說,但一直沒有研讀,原因是他的學說太複雜了,像神話一樣。潛意識解夢之類已夠難解,榮格更創出集體潛意識、原型等概念。其中集體潛意識最難理解,它指的是全人類共有的潛意識內容。為甚麼個人裡會存在著全人類的潛意識呢?暫時以我膚淺的瞭解還未能參透。

但對當中的自性化(individuation)歷程著迷,它是指個人的整合,在真實生活中認識和發展心靈與潛能,人格忠與自身的自性(Self)。人到中年,感受到心靈需要轉化,重新疏理。所謂的中年危機,不就是營營役役了半生,卻仍未到不惑之年;反之,卻在尋找生命下半場的意義,同時又負擔著重重的經濟壓力,無奈之餘又難以找到突破的位置。

為著生活,在工作場所多年,壓仰著情感,帶著沈厚的面具。戴久了,照鏡也認不出自己,看不到心裡久藏著的樣貎。不習慣說出心中真實的聲音,缺失了自我對話,疏遠了自己,就疏遠了情感,感受亦變麻木,成了無感的現代人。

人總需回歸自我,停歇了十多年的心靈探索,需要重新啟動。記得大學階段到剛畢業的一段日子,為著將來的方向而迷茫。不停的探索內心,尋問人生的方向。投入工作之後,就只為著充實專業知識,期盼著累積財富,早日退休,忘了本來的自己。

一帆風順地過一生,這是童話世界。現實不忘給你困境與壓力,但也促使你去思索,擴展潛力去應對。心靈感到枯竭,自有它的法則,輕聲細語地提醒,需要吸收滋潤心靈的東西。這幾年我不斷地閱讀小說,想要回到文學世界,在小說中奔馳,令我感到無比的自在,有回歸自己之感。

剛好榮格心理學有由毛毛蟲轉化成蝴蝶的蛻變隱喻。毛毛蟲不斷吃,吸收養分;之繭化成蛹,進入心靈的黑暗;經歷禁錮的考驗,脫繭而出,轉化成展翼飛舞的蝴碟,成為真正的自己,發展潛力,活出新的靈魂。

艾瑞‧卡爾《好餓的毛毛蟲》



蝴蝶轉化的隱喻,為中年危機帶來新的轉機。勇敢卸下面具,不必費力迎合社會的眼光,刻意展現光明燦爛。面具卸下,嘗試走進黑暗,與長期被壓仰的陰影對話。它是一個療癒的過程,尋求整合,跟自己和解,再重新出發。

喜歡目前的領悟,心靈的黑暗並不可怕,脫繭轉化之後,飛躍而出的是能量充滿的新生命。


星期六, 11月 07, 2020

從三角關係看《小婦人》的家庭智慧

為什麼要讀文學?因為它能讓人生變得更豐富,沒有事物能與之比擬。文學讓我們更具人性。我們讀得愈深入,它愈能幫助我們。——約翰.薩德蘭《文學的40堂公開課》

這也是我喜歡讀文學的原因,世界太複雜了,人性太莫測高深了,人生有時也太艱辛了,很想從文學的閱讀中能夠對人生有更深刻的解讀,至少也不是在糊里糊塗中渡過。

近來在看邱淑惠博士寫的《修復關係,成為更好的自己》,這是一本介紹家庭理論的書,其可讀之處在於以華人案例作例子,更貼近我們的文化。

《修復關係,成為更好的自己》



但在閱讀的過程中,喚起我的並不是身邊發生的故事,反而是經典小說《小婦人》(Little Women)中一段講述長女梅格與丈夫約翰婚後至育兒之間發生的小故事。當中可以看到這四姐妹的母親很有智慧地化解兩夫妻之間的衝突,而沒有陷入包文(Bowen)家庭理論所說的三角關係。

《小婦人》(Little Women)




家庭系統論中的三角關係

三角關係到底在說甚麼呢?

它不是指外遇中的小三啊!當然,三角關係可能引發小三的問題,因為它是夫妻衝突,關係至冰點後,與外遇形成三角關係。但它所指的是更廣泛,夫妻其中一方可與孩子、父母或工作形成三角關係。

根據書中的定義:

兩人關係出現問題無法解決,在溝通過程中若雙方又各執己見,其中一方或雙方可能轉向第三方,轉移焦點或尋求支持,或他人主動介入。只要第三方的立場稍有偏頗,戰火就波及第三方。當兩人問題牽扯第三方時,這個第三方就是被衝突的兩人「三角化」,形成「三角關係」。

所以,基本上有群體的地方,就會出現三角關係。人世間的是非紛爭就是這樣出現的,兩個人的衝突無法透過溝通解決,再把第三者牽扯進去。相信大家都曾經歷過,例如:跟孩子表達對另一半的不滿以及在公司中拉壟同事抱怨敵對者等。不但令兩人的問題沒有解決,還因著牽連第三方,而令問題更加複雜,使三方的人圍著問題共舞。


小說中梅格的家庭初婚階段

現在回到小說中的故事,梅格自新婚起就一心要成為溫柔的妻子,帶給丈夫約翰愉快以及幸福的家。她也樂意付出努力,承諾要好好招待丈夫帶回家的客人。卻沒想到一天,丈夫在梅格把廚房弄得一團槽的時候把客人帶回來,無法對客人盛情款待,兩人因而起了芥蒂。

「小婦人」改編電影《她們》(Little Women)中的梅格與丈夫



接下來到了晚上,「誰也不說話,兩個人看上去都平靜而堅定,但卻感到十分不舒服。」夫妻的冷戰開始,心裡隱藏著不滿與焦慮,夫妻之間的同盟關係開始變得不穩定,很想要找人來訴苦。梅格在這個時候,其實也想到母親。

原來母親馬奇太太在婚前就給了梅格一些忠告,「約翰是個好人,但也有他的缺點⋯⋯他的個性很強,但絕不會固執己見⋯⋯他有脾氣⋯⋯他那種沈默的怒火很少發作⋯⋯一旦點燃,很難熄滅⋯⋯你要首先請求原諒⋯⋯如果你倆都犯了錯,這些常常導致更大的痛苦和悔恨。

在這個小衝突裡,母親並未現身,但顯現出一點智慧之光,她對女婿以及婚姻生活的瞭解,幫助梅格轉換了想法,令她思考自己的軟弱。梅格也聽從母親的建議,跟約翰和好。母親的忠告顯現出她的客觀,明白夫妻間性格的優缺點,如何才能互相協調,遇到衝突時又如何修正。(現代社會的婚前輔導增進夫妻瞭解有打疫苗的作用啊!


小說中梅格進入家庭育兒階段

轉眼間,梅格也成為母親,養育了兩個孩子。她很愛孩子,在她的世界與心中,只陪伴著孩子,日夜不休地。約翰其實也是一位愛家的丈夫,他很想幫忙照顧,但無論做甚麼,卻得不到妻子的滿意,慢慢感覺孩子們令他失去了妻子。

這時候,三角關係開始形成喲!約翰在家裏失去了溫暖,心裡不舒服,留在家的時間越來越少,轉而拜訪鄰居;而梅格哩,她對年幼的子女哀訴:「約翰不再覺得我有趣了,他拋下他憔悴的妻子⋯⋯孩子們愛我⋯⋯他們是我的慰藉。」梅格跟子女形成同盟,疏遠了丈夫。

這種三角關係在現代家庭裡也很常見吧!母親與子女感情親密,甚至同睡在一起,疏遠了丈夫,丈夫被排除在外,只能寄情於工作或第三者。當在家裏介入子女的管教時,亦會受到母子女同盟關係的阻礙,沒有說話的空間。隨時日子發展下去,夫妻感情變淡,容易起爭吵之餘,其實母子女關係過於親密亦會窒息子女自我的發展。

在這關鍵時刻,母親馬奇太太又出場了。如果她處理得不好,就會形成「母親—女兒—女婿」的三角關係。

梅格跟母親訴苦說:「他白天成天在外面,到了晚上我想見他時,他卻總是去斯科特家。」聽到了女兒的苦以後,她保持了中立的情緒狀態,沒有偏袒女兒。馬奇太太先引導梅格思考自己的責任與養育子女前的夫妻生活,讓她回想以前約翰對她的溫柔。

接著又說:「別因為孩子忽視了丈夫,別將他關在育兒室外面,而要教如何幫忙。和你一樣,那兒也有他的位置,孩子們需要他。」並分享自己以前在初為人母時犯了類似的錯誤,她也曾落入只顧子女忽視丈夫的境況,幸得修正,把丈夫成為照顧小孩子的助力。

此外,亦建議一些夫妻相處之道,重新建立夫妻之間的同盟關係。同時,提醒梅格也要提昇自己「別因為你是個婦人,就把自己裝進紙盒裡,要訓練自己多關心世界。」最後,體貼地為梅格送上忠告和祝福,「你們可以也應該經由孩子,學會相知相愛⋯⋯上帝保佑你們全家。


馬奇太太的家庭智慧

假如我們聽到別人的妻子訴苦被丈夫忽視,會怎麼回應?

一般來說,那一刻可能會同情妻子,一齊控訴丈夫的不是。這樣就掉入三角關係的圈套了。當第三方偏頗了其中一方,並無法為雙方解決問題,反而增加對立。

我們再來分析馬奇太太的回應。

首先,她聽到梅格的訴苦,耐心的聆聽是助人的第一步;

但她很快就要梅格思考自己的責任,這步有點太快,但只能說她們之間已有深厚的信任關係,可是願意承擔責任是改變的基礎;

接著,也是最重要的一步,她明白家庭不同階段的發展歷程,也讓梅格看清楚自己家庭的互動模式,即是自己如何陷入了三角關係。當梅格認清自己在這三角關係中的角色,她就知道自己有改變的責任,停止一些慣性行為,並改變雙方的相處方式,整個家庭互能就開始改變。

家庭在不同發展階段會面臨不同的挑戰,成員之間發生的衝突在所難免,當形成了僵化的互動模式感覺結更難解。我們很難要求別人改變,還是要認清自己的角色,提昇覺察能力。閱讀文學小說裡的人物互動,或者可以學到一些智慧。如果想進一步探究家庭互動,大家也可以看看《修復關係,成為更好的自己》這本家庭理論書,至少可以提防自己被「三角化」了!

華麗轉身,把虛擬身份當作人生測試版

續上篇Blue1900的誕生,有更多網絡身份的聯想。

因著網絡上匿名性,我可以擺脫社會的眼光,利用Blue1900的身份,較自由地表達心中的想法,不像赤裸裸地站在認識的人面前。網站登記不必實名認證,部落客隨己意公開真實身份,或者隱藏自己發表言論。

但匿名後,因著不易追查本人,就出現了網絡匿名攻擊,肆無忌憚地作人身攻擊或散布不實指控,誹謗他人。其實網絡身份也是自己的延伸,實在是糟蹋了一個虛擬身份的誕生,雖則沒有生命,但不竟也代表真實自己的一部分,擁有生命的一塊。

在網站輸入Blue1900作為進入網絡世界的身份,當初只抱著隨意書寫的心態,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,心情低落時就狂野寫作抱怨文。但自上一篇文章Blue1900誕生,部落格平台趣事分享》之後,我忽發奇想,Blue1900可以創造更多,成為人生的無限測試版。

人的想像力無限,網絡世界不就是人類想像力的無限延伸,擺放著全人類的知識與構想。現實中不敢做的黑暗會散佈於網上;光明的影響力也可以迅速擴展。

建構一個虛擬身份,把未能在現實中展現的自己活靈活現的表現出來,擴展未被發展的潛能,或重啟埋沒心中多年的理想。開展嘗試之後,失敗了也是努力過沒遺憾,成功了就從測試版轉成正式推出版。

將虛擬身份當作人生測試版,其實也不是甚麼新奇構想。英國神劇《黑鏡》(Black Mirror) 把它玩得淋漓盡致。《黑鏡》每集都是獨立故事,不同方式探討科技對人性的影響,偏向黑暗但有時也有愉快的結束。

在第四季第四集的Hang The DJ,暫且翻譯作約會程式。故事講述一套約會系統,就像現在的交友軟件,不同的是它會模擬約會。系統會以真實世界中你的身份在虛擬世界裡約會,約會對象跟相處日子長短皆由系統設定。

“Hang the DJ.”
 《黑鏡》Black Mirror/Netflix


虛擬世界裡的男、女主角經歷戀愛關係中的一切。從初次約會的喜悅,依依不捨的分離,跟Mr./Mrs. Wrong相處的難堪,到同床異夢的冷漠,卻只能等著關係完結,然後由系統重新安排,搜集相處的數據,計算出最佳伴侶。

約會程式省卻了男女關係中,為找出理想的對象,途中遭遇的錯配,也免卻了愛情中刻骨銘心的傷痛。系統透過模擬演算,測試不同的配對組合,為現實中的單身男女尋找接近完美的理想伴侶。最後,所選擇出來的伴侶能否永結同心就由觀眾自由聯想了。

至少替代自己的虛擬身份成了愛情關係中的人生測試版,免卻跟糟糕對象談一場沒有結果的戀愛,一開始就物色到心中的白馬王子或白雪公主。當然,你也可以持不同意見,不相信Mr./Mrs. Right的愛情觀點,根本就沒有適配的人。認為愛情需要磨合,伴侶之間在學習相處中,彼此成為雙方所珍惜的對象,這樣就用不著測試了,而是毫無保留地接受愛情的洗禮。

現實人生中難免會走彎路,經歷是人生成長的試金石。我所構想的虛擬身份正是讓人生有多重經歷,走了彎路也不見得是損失。上面提到約會系統的模擬是電腦計算的,沒有個人經歷成份在裡頭,自然得不到真正的歷練。但假如能利用虛擬身份開創現實中無法實現的路,不就帶來更多有趣的經驗嗎?

在電影《一級玩家》(Ready Player One)的預告中有一段話,對網絡上的無限創意形容得貼切。「這是綠州,一個完全虛擬的宇宙,你能隨心所欲,成為任何人。


現實中有著種種限制,想成為任何人只能在想像裡奔馳。好比在出版業生存艱難的社會環境,當作家更是遙不可及的夢想。但網絡創作卻成了轉機,只要家中有電腦有網絡,就可以塑造個人特色,築出夢小窩,在窩裡品嘗當小小作家的滋味。

所以,好好發揮自己的虛擬身份,它可以助你埋藏多年的夢想啟步,說不定一個華麗轉身,也成為轉換跑道的人生測試版。祝願各位!

星期二, 11月 03, 2020

你會擔心得不到成功嗎?讀《我愛身分地位》

艾倫.狄波頓《我愛身分地位》


回想在閱讀的過程中,我最喜歡是被作者的一些想法或字句所感動,感覺有共鳴,也令我對世界的理解,或者對自己的人生有多一份領悟,逐漸學會更懂得豁達、通融或自在地過生活。所以,我期望可以寫一些透過閱讀,對人生的改變或領悟,這是我的初衷

今天我想介紹艾倫.狄波頓(Alain de Botton),他是我喜歡的作家之一,喜歡他是因為他相信文化可以幫助人解決人生難題,不但透過寫作,剖析現代人的困境,亦跟同伴在英國開設人生學校,現已遍佈世界多國。裏面開放的課程並不是傳統科目的分科方式,而會是死亡、婚姻、養育子女、財務焦慮等跟人生有密切關係的課程。

在他的寫作中,會感受到文化可以為人生帶來幫助。

就像《我愛身分地位》(Status Anxiety)這本書,英文書名其實更貼近書本的內容,意思是對地位的焦慮。「一種焦慮感,擔心自己無法達到社會所定義的成功,而將因此喪失尊嚴與他人的敬重。」

對於社會地位,我也沒有特別的追求,覺得追求別人認為的成功,努力往上爬,少不免要付代價,好像做人也變得太辛苦了吧。

但我真的沒有這份焦慮感嗎?或許只是它的存在太過普遍,以致忽略了它的影響。雖然我不追求要成為名人,有影響力,有錢,有財富等等,但想到如果得不到人尊重,生活沒有尊嚴,沒有任何注意到自己的存在,在世界上變得可有可無的時候,不是也很令人沮喪,覺得活得很沒意義嗎?

艾倫.狄波頓指出地位焦慮中深層的心理意義,「與其說金錢、名望及影響力是我們追求的目標,倒不如說它們代表了別人對我們的愛,也就是我們博取他人關愛的手段。」

這是我過去從來沒有想到過的,其實我們真正在乎的,是別人對自己的看法。生活在現今社會裏,這個魔咒誰也無法逃得了。除了現實社會中的社群接觸,網絡上的社交平台更少不了,像盛行的FBIG等。當貼文或圖片發出,心情多多少少會受到like數目的影響,別人的評價會影響自己的價值感。如果得到別人的關愛或讚賞,自我價值感也隨之而來;當負評不斷或被漠視,就開始懷疑人生了。

要是自我價值感不斷受別人影響,豈不是永無寧日?

本來想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法,但仔細一想的確是有點永無寧日,不然艾倫.狄波頓也不會寫一本書去討論化解之道了,且人也無法脫離群體而獨活。

不過對我來說,無法擺脫就與之共存吧!至少明白人生的滿足並不在追求身分地位,它太飄忽了,不竟社會上總存在著一些勢利或不懷好意的人,且工作這回事總會有高低起伏。我相信更重要是珍惜身邊所愛的人,擁有自己喜歡的社群,以及不斷學習別人的人生智慧,找到屬於自己的化解之法。

星期一, 11月 02, 2020

Blue1900誕生,部落格平台趣事分享

圖片來源:webnode.com

自開始發掘平台寫作之後,感到從設了限的框框探出頭來。為了簡約生活,避免累人的打擾,把頭往書裡鑽,讀了挺多的書,但當企圖實實在在地書寫心得時,卻發現過去只讀到書的皮層訊息。

知不足,卻不願被打敗。相信仍有成長的機會,在用心寫文之餘,也苦思推廣文章以及部落格之策。在搜文中知道SEO搜尋引擎優化這概念,利用Google Search Console 和 Google Analytics 可以幫助網站在Google搜尋中提昇排名,增加曝光率。

目前只懂非常皮毛的功能,就是向Google Search Console申請帳戶,並提交部落格網址,而Google Analytics 只懂得看瀏覽人數和地區分佈。雖然只完成了非常基本的登入設定,但神奇的事發生了。短短12小時,部落格竟被美國及荷蘭地區的人閱覽,在此之前閱覽的人只限於我自己。所以,SEO搜尋引擎優化對部落格經營者來說,是必學的,除非你只想自己寫自己看。

受到閱覽人數增加的鼓舞,雖然只是小貓三兩隻,至少不再孤身一人,我接續嘗試下一步推廣之策,比較不同社群平台的功能。主要研究現今最多人使用的三大平台,Facebook, Twitter以及Instagram。對於以文字為主要媒體的部落格來說,Instagram可以不用考慮。而FacebookTwitter最大的不同是Facebook是連繫人的網絡,Twitter是傳播概念與資訊的平台。

我希望部落格在沒有地域界限的網絡上推廣,Facebook主要限於朋友圈子,Twitter有其首創的#Hashtags功能,可以輕易地連結資訊與主題。於是,簡單的幾個步驟,我就註冊了Twitter

帶著好奇玩樂的心態,探索Twitter的互動生態,發現世界各地人與人之距離如此之近。地域不再是遙遠的阻隔,唯一的距離只有語言上的不適應。我第一個追縱了尊敬的前美國總統巴拉克·奧巴馬(Barack Obama)@BarackObama,看著他為著近期的美國總統選舉宣傳。接下來,我又搜尋喜愛的作家,意外地發現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師歐文‧亞隆(Irvin D. Yalom)@IrvinD_Yalom,看到他正為其著作舉行簽名會,我隨即留言表示很開心在Twitter上見到他,很喜歡他的書籍,活像一個小粉絲。

帶著愉快的心情,心想英倫才子艾倫·狄波頓(Alain de Botton)怎可以不朝聖一下,搜尋之下發現他的人生學校@alaindebotton。在世界各地設立人生學校是他的哲學理想,狄波頓打破傳統的教育,透過文化知識幫助人面對人生中各式各樣的困難與迷惘,陪伴人心靈的需要。

Facebook裡頭全都是熟悉的人,反而不願暴露太多,長期以來保持疏遠的距離,只遠觀而不發文。現在以Blue1900身份進入網絡世界,踏足不同的平台媒體,面對浩瀚的世界沒有邊際,有點像電影海上鋼琴師主角1900有機會從船上回到陸地前的猶䂊。但心境轉變了,生活可以簡單地過,卻不一定斬斷跟世界的連繫。

Blue1900的誕生,呼吸到網絡世界裡自由的空氣,將會經歷一個怎樣的人生呢?選擇無限多,但至少離不開寫作。脫離寫作,Blue1900就不存在。透過Blue1900的身份,我也在寫作中聆聽內心的聲音,表達心中的想法,這是網絡目前給我的禮物。當然還有跟大家自由的思想對話交流,這是我所珍惜的,也是寫作的重要動力泉源。

星期日, 11月 01, 2020

心流就像生活中的小確幸,像一隻鳥,像一道電流

Billy Elliot

談到心流(Flow),最能夠傳神地形容它的畫面,莫過於電影《舞動人生》(Billy Elliot)中主角比利描述跳芭蕾舞時的感覺。我很喜歡考官與比利之間的那段對話,一聽就觸動,不就在形容心流嗎?

心流像甚麼?

出身在礦工家庭的他,父親希望他學拳擊,在家庭背景上可以說與芭蕾舞格格不入,但比利卻迷上了芭蕾舞,練習芭蕾成為每天最投入的事。起初父親並不贊同,到後來在機緣之下接受了,給予比利一試應考英國皇家芭蕾學院。

當考官提問:「你在跳舞的時候,有甚麼感受?」

比利很緊張,面對著被考核的目光,起初回應說:「不知道。」

稍頓一下,才鼓起勇氣回應:「剛開始有點僵硬,但一跳起來,就好像甚麼都拋在腦後,一切都消失了。感覺身體在改變。像身體裡有一團火,就像是飛了起來。像一隻鳥,像一道電流。」

很美的描述,完全投入在活動本身,忘卻了自身,時間在不知不覺中飛逝。

如果工作中經歷心流的感覺,相信人人都會喜歡工作。

如果人生中常有心流伴隨,相信自殺率會降低,罹患精神疾病的數目會下降,人人渴求的幸福感會上升。

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伊《心流》



重新詮釋幸福

追求幸福是人生的大哉問,誰人不想過幸福的人生呢?但幸福能夠透過追求得到嗎?
《心流》作者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伊(Mihaly Csikszentmihalyi)透過對心流的研究,以意識控制的角度去回答這個問題。 

契克森米哈伊教授被譽為全球正向心理學研究的領航者,記得以前讀正向心理學《真實的快樂》一書時,裡面一個深刻的觀點引領著我對生命的追求。作者馬丁·賽里格曼 (Martin Seligman)說:「美好生活來自每一天應用到你的個人長處。」當人們發掘到自己的長處,並應用在生活中,幸福生活距離不遠了。

我們總以為生活過得輕鬆自在,無憂無慮,擁有財富,就能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。但人的設計很奇妙,原來我們的快樂不在安舒的環境中。而在接受挑戰,運用自身的能力,全神貫注地完成有困難或有價值的事件時的時刻當中。當全神貫注時,感覺如流水般,這就是契克森米哈伊教授所說最優體驗,亦即心流,就像比利談到跳芭蕾舞時那種感覺狀態。

你在寫作中感受到心流嗎?

下圖可以幫助我們從心理學的研究角度理解,生活中哪些情況幫助我們進入心流狀況,哪些則會使我們感到無聊或焦慮。

圖片來源:Researchgate



在上圖中,可以見到挑戰(Challenges)以及技能(Skills)的關係。最容易進入心流(Flow)狀態,明顯就是有技能需求的挑戰活動。當缺乏挑戰,不需要使用任何技能,就像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殺時間,容易落入沈悶(Boredom)的範圍。

以現在我進行中的部落格寫作為例,幸好我並不是從事全職寫作工作,沒有截稿的壓力,否則以現在的寫作能力,大概只會進入焦慮(Anxiety)狀態。但我只期望在不斷練習寫作,將來寫出好文章,所以現時的體驗狀態大約落在輕鬆(Relaxation)或可控(Control)當中。

怎樣才能增加機會經歷心流的狀態呢?書中提到五個步驟(緊接剛才寫作的例子):

 1. 建立一個概括性的目標;

我要完成《心流》這本書的心得,期望能對讀者的人生有幫助。

 2. 找出可以評估進度的方法;

一方面在寫作過程中思考對該課題的熟悉程度;另一方面是修改階段,文章修改就像品質監控,反覆修改令文章讀起來流暢以及觀點表達清晰。

 3. 專注在所做的事情上;

在電腦上打字其實很易分心,每隔一陣子,就跳出想看看網站的念頭。因此,網上推薦一些畫面單純的寫作軟件幫助專心寫作,但經過一番嘗試後,我還是回到操作熟悉的Word就算了。

 4. 發展與之相當的技能;

這點很重要,寫作的訓練需要相當長的時間。最近感覺有點氣餒,幸好看了這本書被鼓舞了,把技能發展當成自我成長,成長的過程本身就令人愉悅。

 5. 一旦活動變得無趣,提昇難度。

難度可以跟目標相關,目標訂得越高,難度亦相對提昇。當文章要發表,本身就具備一定的難度。自我期待越高,需要投入更多,在專注過程中更容易經歷心流。像我寫這篇文章,雖然過程中也會分心,但時間就如流水般流逝了。

人生意義就在大大小小的故事中

用以上的方法控制意識,經歷心流,是走進幸福生活的起點,但人生發生的事不見得都是正面的。我們如何調整自己面對人生中的困難,統合每個行動去面對挑戰呢?很佩服契克森米哈伊教授提出關於意議的主題。現代人可以在渾沌,在艱苦的環境中作出選擇,在反思以及自我探索中找到「人生主題」,統整人生,讓過去曾經經歷的困境變得有意義,同時也轉化為成長的養分。

它令我想起已逝的Apple教主史蒂芬·賈伯斯(Steve Jobs) 在史丹福大學(Stanford University)的演講的一段說話,談到自身的生命故事,他說:「你在向前展望的時候不可能將這些片斷串連起來;你只能在回顧的時候將點點滴滴串連起來。所以你必須相信這些片斷會在你未來的某一天串連起來。

我很喜歡這段話,人生意義一直是我所追求的。的確,我們可以在回顧中把過去一系列的事件串連在一起,形成人生主題。以前上過一門課,課程名字就叫作「人生意義」,上課人數只有五個人,我有點意外。課程結尾所交的作業就是要求寫出自己的人生故事。在寫作中,我回憶起成長過程的掙扎與奮鬥,末段我寫道:「人生意義並不是靜態的定義,而是一種動態的創造與歷程。」「我的人生意義就是助人發現他/她的人生意義。」很慚愧現在距離尚遠,但沒有忘記。而這個意義其實是在閱讀存在主義心理學家歐文・亞隆(Irvin D. Yalom)的著作時被其所啟發的。

要為人生找到意義,我們需要啟發。這啟發來自於從小到大聽到的故事。

契克森米哈伊教授說:「成功找到人生主題的人,往往有一位讓他們深深敬仰的長輩或歷史人物做為典範,或是因著一本書,發現新的行動機會。

這點我萬分認同,感謝歷世的文學家、哲學家,寫作出偉大的作品,一本優秀的文學作品提供可以參考的人生範本,傳揚普世價值,在閱讀當中與作品產生共鳴感,踫撞出與成長相呼應的意義。所以,我相信閱讀改變人生,特別是經典的作品,帶著歷史使命,傳遞著意義的價值。

《心流》這本書是正向心理學的經典著作,契克森米哈伊教授從追求幸福談起,再細緻地從各層面講述如何得到心流,即最優體驗,包括:身體、思想、工作、獨處和與他人相處中,最後引領我們思考如何從渾沌中創造意義。格局宏大,是一本從心理學研究角度寫成的人生指南。不敢說讀懂後就能得到幸福有意義的人生,但它啟發了思考人生的方向,讓我們在生活中實踐創造優質體驗,添上更多的小確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