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看完薇琪.魯賓(Vicki Robin)以及喬.杜明桂(Joe Dominguez)所寫的《跟錢好好相處》這本書。它完全是我在金錢方面的人生指南,特別有關簡約生活以及環保的議題,也合乎我的價值觀。本身就喜歡過簡約的生活,不想有太多的物質,總覺得多買東西,實際上在消耗地球資源,為環境製造垃圾。
現在我也要以書中所提到的步驟,向著財務獨立的目標前進。在過程中不是單純地聚焦在金錢,因著金錢而忽略了其它面向,而是重新思考人生的價值,把金錢作最有效的利用。活在消費主義的社會,購物沒有仔細思考的話,就會買入一堆讓自己後悔的東西。最近幾年,在期待提早退休的大目標下,已經大大減少物質需求,且個人也不喜歡把東西堆在家裡,讓環境變得雜亂。
為了更好地反省自己與金錢之間的關係,決定把書中提議討論的問題,寫在部落格上,也歡迎你來加入討論,讓內容變得更寛廣。
書中的第一章《金錢的陷阱:古早時期的致富之道》
是誰啟蒙了你有關金錢的概念?當時學到了甚麼?
跟父母沒有談過金錢,所以不覺得從父母學到甚麼金錢的概念。從日常生活觀察的話,家裡經濟環境一般,不太會為錢感到煩惱,足夠過節儉的生活。沒有豐富的物質生活,也因而培養出節儉的個性,奢侈品不會看上眼,用不著透過消費品來炫耀自己。
要說對自己最大的金錢啟蒙者,應該是《富爸爸,窮爸爸》的作者羅勃特‧T‧清崎 Robert T. Kiyosaki吧!以富爸爸和窮爸爸做比較,講了一個生動的故事。結論大概就是富爸爸讓金錢為他工作,建立現金流,提昇被動收入;而窮爸爸就為金錢而工作,一直在繳付帳單。
那時讀完以後,最深印象是要財務自由,不要為錢工作,要讓錢來養錢,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透過投資,於是就開始了股票投資的研究。累積資產,讓資產產生收益,就不需要再為錢而工作。
在你長大的過程中,曾經得到哪些與金錢有關的概念?是誰告訴你的?父母、老師、廣告,或其它?
說實在,在成長過程中想不起有過跟父母談論金錢的片段,只勉強想到兩個經驗,一個發生在小學階段,另一個在升大學的時候。
記得小學時看到同學有一支有趣的筆,也忘記了是甚麼樣的筆,但心裡就想要擁有一支。回到家就在母親面前講了幾次,並沒有說到自己想要買,卻給看了出來。母親就淡淡的說,你已經有筆了,不需要同學有你又跟著要買。
聽了以後,好像也沒有太失望,就把念頭放下了,沒有再要買東西。好像童年裡不太表達自己想要的東西,家裡也不會定期給零用錢。只是口袋裡有時候會有錢作為備用,因此,只知道金錢是交易的工具,要買東西就需要透過錢幣。
由於一直沒有零用錢,就不會有儲蓄的概念,有需要買東西的時候,就跟母親要錢。大概是我的物質需求太低了,社交機會也不多,好像小學到中學整個成長過程,都不太需要買到甚麼。最需要花錢的是準備升學,要買衣服到外地讀書。期盼著離家到外地,懷著雀躍的心情去買衣服。這時候,就聽到母親提到錢不夠用。
好像也不是特意對我說,但我就知道要省錢了。也在那時開始,感覺到家庭並不富裕,只夠生活開支,儘管沒有擔心錢不夠用,但也沒有多餘的錢滿足更高的需求。
到了外地,父親會給我每個月固定的零用錢,現在回想數目其實挺多的,足夠花費不會有金錢的顧慮。沒有金錢概念的我,也不會看戶口有剩多少錢,總之有錢就花。為了讓我行動方便,父親也買了機車給我,後來才知道是透過借錢買來的。
家裡很多有關錢的開支與困難,都沒有清楚的告知,只是無意中聽到。對金錢的掌握,我自己也是不清不楚,甚至在大學生的時候,仍沒有自己的銀行戶口,也不注意父親給我的戶口有多少錢。幸好我不是花費高的人,但可能對錢本身就不多的家庭環境來講,也構成一定的壓力。
這樣有錢就花的金錢觀,直到我擁有的工作,開了屬於自己銀行戶口,讀了《富爸爸,窮爸爸》,才開始有轉變。
分享一下你小時候對金錢的概念是怎麼來的?這些概念如何影響你現在的作為?
因著小時候對金錢不太在意,卻過著節儉的生活。只會使用家裡已經有的東西,少有外出購物的機會,最多也只是在學校的小食部購買零食。這樣的環境底下,購物習慣比較不受社會潮流的影響,不會追求外在所認定的價值,卻也沒有學習到理財的方法。
在接受《富爸爸,窮爸爸》一書的洗禮之前,個人比較傾向理想主義,工作選擇不太顧及薪金。找工作只追求個人有興趣的工作,求職時沒有跟顧主談論薪酬,只在發糧單那天才知道自己賺了多少錢。
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,也不會計較金錢的多寡立刻就下單。那時喜歡彈鋼琴,為了在家裡隨時可以練習,花了兩個月的薪金去買一台二手的Yamaha鋼琴。很明顯就是薪金低,剛好足夠日常生活開支,卻在負擔不成比例的餘閒興趣。
工作多年後,明白金錢得來不易,現在使用大額金錢會比較謹慎,不會隨便衝動購物。或許小時候節儉的生活的養成,會追求金錢卻不會過度的追求,祈求夠用就好。習慣了不購物也可以幸福快樂,不追求擁有更多,只探求心靈得滿足。
在處理金錢方面,說說你曾經犯過甚麼樣的錯誤?若再做一次,會怎樣處理?
保險跟投資要分開,不要把它們混在一起。因著購買錯誤的保險,害我損失了不少金錢。在此也要跟大家呼籲,不要相信保險經紀,他/她們推銷保險方案只為了個人利益。要購物保險必須自行研究與比較不同方案,再作出適合自己的決定。
過去曾經購買基金相連人壽保險計劃,保險經紀只會提及基金的增長,卻不會清楚說明保險公司收取高昂的基金管理費,基金轉換的行政手續費,且退保時亦會收取不合理的費用。結論是,演變成保費高,保障額卻低的保險計劃,比銀行裡的定期存款更差。大約持續投保了八年,基金從虧本轉回成本價,但最後仍損手離場,原因是繳付保險公司一大筆的退保費。
假如能夠再一次選擇,我絕對絕對不會購買任何涉及投資相連或含有儲蓄成份的保險計劃。在此我也不多說,大家只要搜尋一下就能找到很多人在吐苦水,奈何保險公司懂得用條例來保障自己。消費者只能多搜集資料,瞭解自己的需要,只購買低保費,高保障的保險計劃。
對你而言,「豐足」的意義是甚麼?
物質的追求沒有上限,當想要得到物質上的滿足,耗費心力之餘,卻永遠沒有滿足的一天。對我而言,現在的生活環境已經達到「豐足」,就是夠了,不需要購買更多。只感到時間上的自由不足夠。我需要自由的生活多於物質上的加添。
所擁有的「物質」不是很多,除了衣、食、住感覺足夠以外,用來消閒的就只有一台Mac mini、IPad、微型音響、單反相機以及IPhone,再加上住家附件的公共圖書館,擁有下一世也讀不完的圖書量,總的來說已經很足夠了。以這些「物質」為基礎,只在於怎麼有效的使用它們,達到心靈上「豐足」的境界。因此,最重要還是提昇心靈的敏感度。
例如:帶著相機到處逛,拍下心中的美景。聆聽微型音響播放音樂,帶給人心靈的和諧。把借來的圖書細心閱讀,跟偉大的心靈對話。以現代先進的科技以及普及的公共設備,只要善加利用,就可以為人提供富足的生活感受。在乎我們擁有一顆懂得欣賞與珍惜的心。
從你的衣櫃或儲藏室中丟掉甚麼東西,會讓你的生活過得更好?你為何現在還保留這些東西?
一直過著簡約的生活,要丟掉的東西並不多,大概是一些零碎的,說很佔空間也沒有。唯一最想丟掉卻每年都無法全部清理的是——購物回來的塑膠袋或紙袋。留下來不太用得上,丟掉的話又很浪費,很不環保,結果就一直佔著房間的空間。
第一次那麼認真地把書裡提出的問題,仔細地打出來。對我來說,這本絕對是會改變人生的書,要好好思考金錢與人生的關係,它對我的影響是甚麼。期望完成全部的問題討論之後,能夠有如書中的名字所說,跟錢好好相處。